yesJin︱Gallery
  • About
  • Oil Paint
  • Water Colour
  • Digital works
  • Contact
  • 換日線專欄Crossing

【真相或歧視?陸客面面觀】面對「奇人異事」,抱怨嘲笑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20/3/2017

0 Comments

 
Picture
中國移民和「陸客」的差異
在海外生活最期待、也怕受傷害的,是當兩個以上的文化碰在一起時產生的火花。這次想分享的,是遇到「奇人異事」時,該怎麼處理。

​我生活在倫敦這樣的國...

中國移民和「陸客」的差異
在海外生活最期待、也怕受傷害的,是當兩個以上的文化碰在一起時產生的火花。這次想分享的,是遇到「奇人異事」時,該怎麼處理。


我生活在倫敦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在市中區黃金地段工作,每天碰到 10 個以上不同國家的人早習以為常,要怎麼不被影響情緒,非得下一番工夫才行。


首先想先分析一下「華人」的部份:先前在澳洲旅居兩年,因緣際會之下當起了按摩師,和中國人一起工作將近有 18 個月。之後我發現,在旅遊途中陸續遇到的中國人,和一起工作的中國人有很大的差異。


同時,根據我的個人經驗,如今在許多國家的「洋人」眼裡,「中國人」與「台灣人」是有所區別的:如果他們早已知道我是台灣來的,必定稱我是 Taiwanese,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先誤認為我是 Chinese,在得知後甚至還會立馬向我道歉。他們對我的尊重,也讓我深刻認知到我是誰,我就是台灣人,I' m a Taiwanese。


接著,我認為也要把「受過當地教育或在當地工作的中國人」和「只是到此一遊的中國旅客」暫時區分開來:喝著洋墨水的中國人,自然也懂得如何在別人的地盤裡做好自己,才得以安居樂業。本文接下來姑且不討論這類已定居海外的中國人,他們經常會是你旅居海外時的好麻吉、好幫手,他們講義氣、阿莎里,甚至還告訴你怎麼和中國人相處、也會和你抱怨中國的諸多事情。老實說我有時還蠻喜歡和這類中國人相處,可以相互交流理解進而討論到許多更深層面的話題。


不過,要是旅遊時碰到中國遊客,老實說真的相當頭疼或者不知所措。碰過一次尷尬的事件後,自然也就研究出一套在海外碰到「無禮的(或者奇怪的?)」中國遊客時,該怎麼做才不會傷到自己的尊嚴。


先來聊聊這尷尬的「第一次接觸」。


「老子有錢我最大」的白目行徑,背後是文化的隔閡


那次碰到中國遊客是在布里斯本附近的摩頓島(Moreton Island),我們搭著遊艇準備去外海餵魚時,突然聽到澳洲船員用中文說:「請下來」,我才發現同船有個中國家庭,其中的爸爸不顧船正在全速前進,就抓著座位上方的架子玩起吊單槓的遊戲。


當下我真是大開眼界,不只傻眼還脫口而出 what the chinese tourist。從那一天起,只要再碰到中國旅客,我必定是遠遠地、瞪大眼、張大耳朵地觀察他們的相處模式,發現類似的例子還真的層出不窮。最後我自行研發出一套面對無禮陸客的自保方法,並開始實驗,屢試不爽。


小妹我才疏學淺,不是很清楚到底中國經歷過什麼大革命、大風暴導致他們如今一個比一個強勢、一個比一個「老子最大」。而這些在海外旅遊的中國人,多因為語言上的隔閡,導致他們不能夠與當地人直接交流,於是群體行動講中文變成天經地義,無論是去店裡消費或者觀光區旅行,自然用上自己在家鄉習慣的文化(例如影片中也有的,群體行動不爽就格鬥),與生活模式(例如大聲說話隨地抽菸吐痰小便)。


我的應對方法是:當然如果沒有牽涉到你權益的時候,可能白個眼就快閃也沒差。但如果真的非得正面交鋒,一定要想像自己是剛從深山中修行完的隱士俠客,有著強烈氣場可以打敗這些無理取鬧的傢伙。所謂的「氣場」不是要我們去吵架,而是有個「理」可以站得住腳,用一個教師的角度去向對方說明,並且溫和地請他 get out of my way。


相信我,不管是對中國人或者其他國藉的人,這個方法都適用。其實他們多半只是處於不清楚當地文化,需要被教育的小孩模式。在此也要強調一下,全世界不管來自歐洲、北美、南美、中東、亞洲、大洋洲,都有很多搞不清楚狀況的「奇異旅客」,中國旅客可能是因為人數爆增,因此特別被聚焦、也特別容易遇上。


第一次與陸客「正面交鋒」


我的第一位中國老闆,來自中國的中醫世家,20 歲就到澳洲讀書拿到博士學位,是位高知識份子。我記得很清楚,他跟我分享過在中國,18 歲以前的教育裡是沒有倫理課程、沒有四書五經、沒有孔子孟子道德經的。


他們從小的教育大都只有聽黨的話、黨最大,而現在中國有錢可以出國玩了,變成有錢最大。


所以他要我別覺得奇怪,怎麼這麼多中國旅客在海外,出現了這麼多「違背常理」的舉動。老闆說:「不知者不罪,但有時候必需給他們些教訓,告訴他們這在海外是不行的。」


聽了中國老闆的忠告,我開始做了些嘗試。


第一次與中國人正面交鋒的經驗,是從澳洲回台灣的飛機上,我習慣購買窗邊的座位以求安全感,那次卻偏偏發現有對中國情侶坐在我位置上,並且一看就知道是遊客,於是我使用英文有禮貌地表示那是我的座位"excuse me, you seat on my seat."


「我已經坐下啦。」他用中文說。


"Sorry Sir, that is my seat."語氣轉為堅定且重覆,並不講中文。


"I..I..am seating…"這次他用英文回應。"I paid for that so that' s my seat."


但我繼續堅定地「循循善誘」,因為我付了錢預訂了那張座位,所以那是我的,並打算他再不起來就要去找空服員處理。


"I..I..I..""I paid for it so that is my seat."


我真的不管他想回答什麼,只是繼續教導他,搭廉價航空需要付費購買指定座位,所以請把那張座位還給我。而且我當下賭定他只是偶爾出國且只會講一點英文的旅客,繼續用英文對應才是上策,不然肯定沒完沒了。而我也不想弄得很尷尬還聽一堆廢話,只求要回我的座位就好。


果然,我的推斷成功了,他講不出第三句話而離開了,於是再一次回到澳洲工作時,相當興奮地和我的中國老闆分享那一次的經驗。


我也曾當過「造成他人麻煩」的旅人


還有一次的經驗,是我的角色被對調了。


那次和華人朋友到雪黎過新年,我們三人發生了些口角,加上晚上已經很累了,我不想回房加入戰局而坐在大廳。想著想著,居然就哭了起來。


雖然不是大哭大鬧,但夜深人靜大廳裡只有我一人及澳洲籍的櫃檯值班人員,場面還是顯得非常尷尬。對於這樣「異常」的舉動,他的處理卻讓我感到很得體且溫馨:


他先輕聲問問我怎麼了,並且表示自己有責任讓每個旅客開開心心地來、開開心心地離去。之後甚至還端了一杯水過來和我聊天,轉換了我的心情,並要我準備好了再回房間休息,多晚都可以,但唯一的條件就是不可以再掉眼淚。


在這兩次經驗後,我開始在每次必得正面交鋒的「奇異事件」時,一定會努力用和緩但堅定的語氣,耐下心去指導與勸說──這是澳洲的櫃台人員教我的,也是中國老闆給的忠告──每個人與其斥責和歧視,其實更有責任去指導那些「行徑不被當地文化接受」的人,如何捨去脫序的舉動,讓大家一起好好相處。


來到英國之後,發現每個國家包含台灣,都會有這類「奇異」的旅人族群出現,雖然我無法考察當年中國老闆說的「沒有倫理課」是否屬實,但是中國旅客的比例說實話仍然佔得較多。但既然對方處於「缺乏常識」的狀態之中,相對了解當地文化的我們,就更要擔點責任去教導他們,否則老是在抱怨別人的行為,卻沒有任何作為,憑什麼?


我發現目前一起工作的義大利籍經理,也和我有同樣想法。碰到在店裡吐痰、喧嘩或出現種種脫序行徑的「奧客」,他就有理地去「教導」他們(義大利人的臉嚴肅起來真的有夠臭的,這又可以再寫另一篇文化衝突的文章了!)──反正結局不是對方自知理虧、道聲歉後多付點小費作為補償,就是對方憤而離開這裡去別間咖啡廳。後來我們有了默契:歐洲奧客他負責,亞洲奧客我處理,我們甚至還會一起私下討論奧客排行榜,分享特別的經驗,相當有趣。


將心比心,今天到人家家裡作客,當然要尊重這個家的文化與規範,這個家族成員才會歡迎我們再次光臨,相信這是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誰會希望客人跑來還隨地吐痰、大聲亂喊的多嚇人?而身為主人的我們,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有義務去告訴客人,哪些規範是我們接受的,請尊重主人的想法。
​

總之,盡量做到有理行遍天下、禮尚往來、好言相勸、皆大歡喜,剩下的就交給時間的洪流,相信有一天這樣脫序的行徑會越來越少──雖然很傻很笨很花時間,但至少每一次的溝通和「教育」,相信會一點一滴的累積,成為「對全人類有貢獻」的事情。

(本篇文章刊登於天下雜誌換日線Crossing專欄: ​【真相或歧視?陸客面面觀】面對「奇人異事」,抱怨嘲笑之外,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
Picture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作者

    Jin Hsieh 謝昀瑾,藝術家。Yes 是從小給自己加油打氣的口頭蟬。 
    曾任職癲癇協會助理祕書、
    產品設計師、廣告企劃、
    模特兒經紀、美體按摩師;
    專長卻是天馬行空、胡思亂想,熱愛繪畫創作、文字記錄,奉藝術為終身圭臬、夢想創作到永遠。

    11 歲開始為頑固型癲癇患者,20 多歲的某一天,獲得了期盼已久的停藥許可後,背起行囊、帶著畫具地獨自旅行去。從澳洲走到了英國,目前在倫敦就讀MFA藝術創作,繼續挖掘自己的無限可能。

    Categories

    All
    倫敦生活
    時事面向
    有關癲癇症
    歐洲旅遊
    英國旅遊

    Archives

    November 2017
    September 2017
    July 2017
    March 2017
    November 2016
    August 2016
    July 2016
    April 2016
    March 2016
    April 2014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
  • About
  • Oil Paint
  • Water Colour
  • Digital works
  • Contact
  • 換日線專欄Crossing